<新聞> 巴黎峰會揭示「低碳」地球倫理觀

2015-12-05

2015-12-05 01:58 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

被期許「拯救人類未來」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巴黎登場,多達一四七位元首在恐怖攻擊陰影下出席大會,發言支持達成「普世性、具約束力」的巴黎協議,全力抑低截至二○五○地球增溫不超過二度C,甚至是一.五度C。然而,牽涉到各國自身利益,要在十一日會議結束前達成協議恐有相當難度,預料最後產生的將是一份寬鬆、鼓勵性的減碳協議。

從大方向看,其基調值得期待。原因是,中、美、歐盟、印度等全球排碳前四大都支持大幅度減碳,這四地加總排碳量超過地球總排碳的六成,有絕對的主導力量。東道主法國在會前幾乎繞了一圈地球奔走協調,多位宗教領袖也僕僕風塵鼓吹減碳,使巴黎峰會有了臨門一腳的協議氣氛。

更關鍵的原因是,二○○九年失敗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後,地球環境因暖化而極端氣候暴增,各國皆深受其苦。僅今年五月迄今,每個月都創下歷年當月最高溫,各地苦旱、洪災不斷,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三千億美元,數字還在持續攀升。

其次,一些超乎想像的災害跡象陸續出現。峰會開幕前夕,中國發布「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」,首次承認世界最大的水庫三峽大壩,因為極端的降雨變化,以致旱季缺水、雨季洪澇威脅,連帶造成長江中下游的生態破壞。另一個駭人的揭露,是大陸傲視世界的青藏鐵路凍土層施工技術,卻因暖化衝擊凍土層穩定,從而危及鐵道安全,暖化危害超過技術修復能力。

除中國大陸,美國加州也深受極端氣候之苦,苦旱、高溫、林火都創下歷年新高規模。更糟的是,四十三個「最低度發展國家(LDCs)」由於貧窮幾無基礎建設可言;但若地球增溫二度C,這些國家因糧食短缺造成的饑荒人口估計達一億五千萬人,將掀起新一波全球難民危機。

目前已有一百六十國向聯合國遞交「自主減碳貢獻報告」(INDC),但參與峰會的九百多環保團體檢視,即使這些減碳計畫在二○三○年都順利完成,地球增溫也將遠高於二度C。而且,減排行動明年才在受檢視的環境下啟動,若計入經濟活動的影響,排碳攀升仍將超過預期,科學界甚至悲觀地預測最後可能超過四度C。

儘管歐盟、俄國堅持新協議必須有約束力,但美國放話不加入「有牙齒」的巴黎協議,因為若具約束力,必須經過國會的批准,歐巴馬認為那絕過不了共和黨掌控的國會,與其事後在國會吃閉門羹,不如先把話撂明。此外,中共總書記習近平、印度總理莫迪都強調,不同國情,減碳應有差異性存在;這些「差異性」要如何處理,也挑戰著巴黎協議的成果。

回顧二○○九哥本哈根峰會,會中最突破性的創意,是倡議設置「綠色氣候基金」;但會議失敗,綠色基金不了了之。巴黎峰會重提氣候基金,希望二○二○年先有一千億美金到位,之後每年籌集一千億美金。這些財務、技術援助低度開發國家的錢,真的能順利籌集,沒有人能保證。

會場當然有好消息。首先,發展再生能源是現在進行式。中國的再生能源發展速度無疑居世界第一,印度則設定二○二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是現在的二十五倍、達一百兆瓦。儘管再生能源不穩定,不能當成基載電力,但至少可抑少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。

基於能源安全、價格競爭力,燃煤火力發電仍然是減碳的最大挑戰。目前,包括世銀、亞銀都還不斷貸款給開發中國家興建燃煤電廠,全球新建燃煤電廠計畫超過二四四○座,儘管大多採用高效率的氣化複循環低碳機組,但增加地球溫室氣體的壓力仍然不小。

教宗方濟各訪問非洲後,以「近乎自殺」形容當前暖化危機。像這樣的迫切感,從微軟、谷歌、臉書、跨國汽車大廠、避險基金等億萬富商、高階經理人雲集巴黎峰會,當可明顯感受。這些企業家不上台講官話,而是密切交換地球暖化危機因應之道。上世紀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,催生出一波節能產品,如今暖化加劇,企業界或可帶動新一波的節能技術革命,為地球減碳作出一些貢獻。

「低碳」一詞成為主流,正是人們面對暖化的態度覺醒。低碳經濟、低碳製程、低碳生活,應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主流態度與倫理。台灣在巴黎協議後將會是什麼地位,數日後即告分曉;此刻更重要的,是建立低碳倫理的全民共識。

新聞連結